前言
ESG报告是企业的“第二财报”,财务报告主要聚焦于企业的财务指标,深入剖析其盈利能力的强弱以及成本控制的效率。然而,ESG理念则为公司评价体系注入了新的维度,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股东的财务责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宽广的领域,关注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承担环保义务、低碳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员工权益,做好内部治理、风险管理等等。
尽管中国在ESG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但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坚定实施,ESG已迅速攀升至品牌塑造的核心位置。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纷纷通过独立的ESG报告来详尽展示非财务绩效,进而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估视角。
ESG之所以受到企业品牌的高度青睐,主要归因于以下三大因素:资本压力、政策导向及消费者需求变化。
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框架体系解读
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简单而言,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因素的集合,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表现而非注重财务效益的新理念。
ESG投资的根源可追溯到宗教伦理投资时期。在那个时代,投资者们在宗教教义的指引下,主动回避与自身信仰相冲突的行业,如武器制造、烟草贸易和奴隶交易等,以此彰显对信仰的虔诚和尊重。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投资,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一种对伦理道德的坚定捍卫。
在16世纪,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于美国创立了贵格会(Quakers),该教派教徒信仰人权平等及反对暴力战争,同时也把这些社会标准用来规范投资行为,这些被认为是第一批的道德投资者,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投资(SRI)的雏形。
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曾提到,从18世纪开始,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会规避投资如制革工业和化学制品等可能损害工人健康的行业。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人权运动、环保思潮和反对种族隔离等社会变革的风潮如巨浪般翻涌,这些运动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对资产管理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工业化的高歌猛进,环境与气候问题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公众和投资者无法忽视的重大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开始寻求变革,以回应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关切,并与这些社会运动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行业内开始积极探索一系列创新的投资策略,这些策略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兼顾了社会、环境和治理等多重因素。这种转变最终催生了企业社会责任投资(SRI)的兴起。
进入80年代,随着SRI理念的逐渐成熟,相关的服务机构也开始崭露头角。例如,1983年,英国率先成立了道德投资研究服务机构——EIRIS,为投资者提供道德投资方面的专业指导和研究支持。这一机构的成立标志着责任投资从理念走向了实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社会对资源、气候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的日益重视,责任投资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且开始由道德伦理层面转向投资策略层面。
这些策略聚焦于推动种族与性别平等、保护劳动者权益、践行商业道德以及加强环境保护等关键议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演变,这些关注点逐渐凝聚并形成了当今备受推崇的ESG投资理念。
随着现今环境变化与社会议题的演变,ESG标准评估开始被重视,为避免“洗绿”、“漂绿”企业的出现,2023年6月26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公布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这意味着ESG有了首个全球统一的标准。
国内,ESG之风在利好状态下盛行。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ESG关注碳排放、清洁能源技术、绿色建筑等议题,与“碳达峰”“碳中和”关系密切。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梳理
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在“双碳”目标下,由于央企产业结构“偏重”,转型升级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3年实现央企ESG报告的全覆盖,并且要推动央企建立ESG的评级体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
根据每经-中财大绿金院“ESG行动派”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在A股市场中,独立发布ESG/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已达到1738家,占比达33.28%。与2022年相比,这一数字实现了22.14%的显著增长。在各类企业中,中央国有企业的披露率高达73.50%,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披露率则分别为50.32%和22.52%。
数据来源:每经-中财大绿金院“ESG行动派”的统计数据
2023年,多家央企上市公司积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ESG信息披露,展现了央企控股公司的绿色发展经验和长期价值。这表明,中国内地企业在ESG领域的全面落地已是大势所趋。
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受到了更大的政策压力,这种压力无疑将进一步推动ESG在中国内地企业的深入实施和全面发展。
对于投资人来说,ESG报告能够有助于其全面评估公司的可持续性,然而,如何有效地传播这些信息,以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关注,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从信息披露到价值披露的转变是必要的,勇于正视ESG的表现,才能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从容应对变化。上海市股份公司联合会秘书长、好品中国·上市公司产业服务中心常务理事长侯郁波谈及投资者关系报告时曾表示,上市公司在推动品牌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敢于发布其CSG报告,那么这个企业是更值得关注的。”
来源:侯郁波《品牌助力上市公司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ESG关注员工健康与安全、供应链劳工标准、争议性采购等社区关系、健康保健可得性等议题,与共同富裕关系密切。
“ESG让品牌更有意义”,简而言之,品牌价值的传递完全依赖于ESG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在我国品牌建设的道路上,ESG已成为无法忽视的环节之一,成功推进企业的ESG品牌塑造,对企业实现转型和增长至关重要。对于希望“走出去”的企业,ESG建设也是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和要求。
好品中国公共关系服务中心运营团队
总策划: 方璐卿
运营经理: 石建、姚漂红
数据及运营支持: 昕搜咨询
撰写人: 姚漂红
创意美编: 夏琪杰